中国分成几个部分?
现在中国的地理教科书分六个区 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包括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西南,西北。但这样划分并不是按照方言划分的,而是有历史原因的。 民国时期教育部组织学者编撰第一部《中华志》,对近代中国的地域结构进行了描述“本志所记之区域,分为十八部”其中除了东北和西北地区外,其余都是按照方言划分的。
因为当时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以东北官话为基础的满语、朝鲜语;西北地区以西域诸族语为主的语言区也独立出来。这样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这部《中华志》中其实存在一个大BUG,就是忽略了长江中游地区。
因为这一地区大部分属于江淮官话区,是吴语和徽语分布的边缘,使用官话的人并不多,而语言上的吴越印记和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印记是很明显的。在民国时期这里就被称为“湘黔粤琼四省边地”,后来单独成篇也是从这本《中华志》开始的。 当然,这本书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它的地图不仅标注了每个地区的代表性城市,还标出了这些城市的方言类型,这是很值得称赞的地方。
1927年出版的新版《中华志》,除了序言和后记以外,全书无一句话描写人文地理,全部是按行政区划排列的图表,这一点与现在的地理教科书颇为类似。
而这套书的插图,由商务印书馆聘请著名画家贺诚先生绘制,用现代的话来形容就是“硬核”!每一幅图都细致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在介绍湖南时,不但画出了湘方言的分区,连常德、益阳等地的土话标记都没有遗漏! 只可惜这样的佳作早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书籍都是后人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