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选择出口导向?
先泼盆凉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额/GDP的比重)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78%后,此后一直在下降,到2013年已经降至58.4%;如果算上出口,外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明显,2006年外部需求拉升了中国经济约1.5个点,之后虽然有所减弱但始终存在。 之所以选择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积累建设资金,而进口受制于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难以实现,只有依靠出口换汇,同时通过计划指导配置资源,才能实现“以战养战”,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国内需要扩大内需来消化产能,同时实现城镇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但此时财政实力薄弱,储蓄率又处高位,国内消费能力不足,而且市场机制不健全,只能通过扩大进出口来调节供需,保持经济增长。 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优化,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稳步提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与主要国家谈判时更有筹码,去年美欧日三方面的进口总额占我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比十年前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最后,外向型经济带动了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沿海省份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和临港产业,内地则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同时利用外资和外贸发展税收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当然,目前外需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逐渐弱化,而且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也面临下滑的压力,但随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外贸增长的潜力依然很大。
中国选择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资源禀赋: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农村地区,而人口则集中在城市。这种资源禀赋特点使得中国更有利于发展劳动力密度高的产业,如制造业。出口导向策略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劳动力溢出效应最大化。
2. 国内外市场需求: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制造业产品需求旺盛,为中国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 外资引入:出口导向策略与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紧密相关。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外资的引入带来了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大幅度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出口扩张。
4.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出口导向策略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互促进。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城市化进程,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5. 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通过出口导向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高了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中国选择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是基于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国内外市场需求、外资引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国际合作与竞争等多方面原因。这一策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失衡等。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转变经济发展策略,从出口导向转向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