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对应五行是什么?
“五运”即天干地支结合,组成“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癸丑”等,六个一组,依次循环。 每个“运”六十年,每一年的干支都是固定的,比如一九七六年干支为“丙辰”,那么二OO六年就是“丙戍”。而每一年的月份是有区别的,以立春为界,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的晚上凌晨一点到三点,就是“丑月寅日”,正月则是“寅月卯日”……如此周而复始。 这样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的推下去,六十甲子就全部排完了,也所谓“干支序次,犹如大衍之数,故称‘运’。”“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意思就是指这个意思。 所以单从干支来看,一昼夜刚好十个干支。但这是阳历(公历)的时间划分;如果考虑阴历(农历),一天的时间则要多出两个时辰——子时和丑时。也就是说,一个阴历月(一个月按三十天计)要十二个干支。而一年有十二个农历月,就要一百四十四支。多余的部分被分配到每季末的“节气”中。
在节气的交接时刻,自然界的变化是最明显的:气温上升,降雨增多。这正符合《黄帝内经》中“不温不热,雨水敷布,草木生芽”的自然状态。于是古人把这种自然变化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 在子午流注中,每个时辰都有五行归属,而且这种归属还随四季变化。如“寅时”——平旦之时,太阳尚未升起,天地昏黄,此时属木,且木盛;到了“卯时”(早晨五点~七点),太阳初升,大地渐亮,这时属火,且火旺;直到“巳时”(上午九点~十一点),太阳高悬,热气蒸腾,此时属土,且土实。……以此类推。
至于为什么这样划分,古人的依据是什么?至今已经难以考证。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原始的“天文时间划分法”。因为“节气”的划分本身就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的,而每一个“节气”恰好对应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的一个特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