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字属于五行什么?

卜基贵卜基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毅,木也。——《尔雅》 释名: 毅,意坚也。——《说文新编》 《玉篇》云:“毅,意铁也”(注:铁即黑色);《广韵》引《尔雅·释言》作“意铁”;《集韵》也引作“意铁”。可见,毅之义为“黑而坚硬”。 故有以形托音者,谓之“毅乌”(《尔雅·释鸟》);有以象喻形者,谓“飞羽黑而坚韧”(《礼记·檀弓下》)。 又《礼记·杂记》载晋献公以解狐之子狐射姑为卿,大夫士吉射讥刺他,曰:“子实君之卿,解狐之子也。君命赐之,而弗敢失焉。君命杀之,亦弗敢弃焉。此之谓小仁也。”孔颖达疏:“言其小德为仁义也。”故毅又有“仁”之义。

由上可知,毅之原意为草木之硬黑,后衍伸为刚强、坚定不移之意。从五行而论,应为木火土金水之次第。 然则,何以孔子以《尚书·大典》之名篇教弟子?《论语·述而》载,子曰:“吾志在春秋,而行于世,诸先君子皆不能及。”《汉书·地理志》:“鲁郡多有古文,自生至今,经传所有文字,多出于济阴之章。”

由此知,《春秋》之学在鲁地由来已久且甚为兴盛。《春秋》之名本指鲁史,其文多记鲁国大事。鲁国的史官按年度记录国家大事,一年之末加以总结,称做“春秋”。到公元前517年,鲁国的史官修成一部十二年的国史,取名《春秋》。后来,孔子依据《春秋》写成传世之作《春秋·大义》。 《春秋》一书,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从“元年春王正月”到“十有四月乙丑,宋公和卒”共二百四十六个字,记载了鲁国的大事,如鲁大夫季孙行父弑君,鲁君鲁昭公奔齐等。

至于“冬十月,天王出奔郑”至“十四年春,王二月己酉,蔡侯考父卒”这部分,则是周王室的往事,说明周天子与诸侯国纷争之事。 《春秋》虽属编年体史书,但文风简练,往往以一字寓褒贬之意。如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公子翚帅师侵齐”“秋九月,辛卯,晨,遇雨,晋侯、秦伯围宋”,只写了两国军队的行动,而意义却颇为丰富:桓公十八年是公孙翚率师攻齐,是年晋、秦二师围攻宋都。十九年“夏六月,晋侯始带鞅”,是说晋献公开始使用军伍中的甲士,即开始训练军队。

后人读《春秋》,需仔细分析其中意思,作出判断。这种细密的思想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如汉代儒生解读《诗经》就用此法。汉武帝立《诗经》博士,令天下诵习《诗》《春秋》。东汉末年学者郑玄著《诗谱》,以年代排序的方式解释《诗经》;宋代朱熹作《诗集传》,元明以来学者多以郑氏之说为依据。汉代学者解《春秋》也有许多佳著,如司马迁父司马谈著《史记》,首列《春秋》;东汉经学家张逢作《春秋决狱》;北宋董仲舒五传弟子胡安国著《春秋》大义若干卷;南宋学者袁枢著《资治通鉴纲目》,将《春秋》与《史记》融合一起,以表格式反映历史变化,颇有创见。

缪祥缪祥优质答主

文字学上把“氵”旁的字作为水,这个“氵”旁叫做“三滴水”。“氵”旁在水字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小,只是在字中起了偏旁、表意的作用,这种水字结构在字典中只有9个。有“氵”旁的字属于五行水,这是文字五行数理的水。

在周易文化中,河图洛书是周易数理文化的起源根基。“河图”用“、”(龟点)表示数字,“洛书”用数字来表述龟点,河图洛书上的龟点和数字共同组成了周易河图洛书数。《说文解字》说:“易,蜥蜴,蝘蜓,守宫是也。虾蟆,谓之易,象形。”“蜥蜴”、“蝘蜓”,“虾蟆”等动物善于变化,有易变化之象,所以,就用易来命名。易经的作者们根据周易河图洛书数和“变化”两个因素,制成了易经的卦爻数理符号,这便是周易文化。

文字学上,把汉字中带有“木”、“禾”、“林”、“竹”、“稼”等字旁或字形的字,皆称为木,此为文字五行数理的木。按周易数理文化,有“1、6”的数理和字形、字意的字是木字。因为木是生长之物,在五行中处于东南方。“洛书”东南方是6位,2位。6位有生发之象,2位有弱小之象、发育之象。所以“1、6”的数理、字形和字意的字皆为木字。周易文化中把“1”看做“元气”,“6”是生发的“元气”,“6”是木的本源。“1+5”形成木的“6”。“5”为中央黄土,是“中和气”,中和之气与元气融合为一,形成“木”这种木气充足的物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