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当什么生肖?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回答过,现在看依然成立。 属什么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法,认为属相能和人的命运关联在一起(这种观念到现在也未能彻底消灭)。那么为什么是这六个属相而不是其他几个呢?这就和我国的古代天文观测有关了。根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曾经出现日食,当时有个叫公孙卿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向汉武帝进言说“黄帝时,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正月旦祭日。”(《史记·封禅书》)这七月初七穿七孔针祭祀太阳正是后来汉族民间的七夕节。
而《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对“七月七日”做了说明:“七夕,俗呼为‘女儿节’”“此谓女辛,以盛阴也。盖天地间惟阴盛为富,故物极则阴生焉。”“此时阴盛阳微,有形之阳气渐消,无形之气阴渐长。”也就是说在七月期间特别是七月七日这一天阴气最为旺盛,而在这天用穿针这种方式来引导阴阳平衡。(顺便说一句今年就是2021年农历七月七日又是七夕节!真巧!)
而正月正是万物起始之时,阳气生发,自然最适合用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阳”的敬仰之情。在汉代以后文献资料中往往能找到正月祭日的记载,如东汉崔寔的《四月民令》中提到“清明,祭祀,早饭后而行。”(这个清明指得就是现在的清明节)。南朝萧梁时期的陶弘景在《四时纂要》中也提到“正月一日,天气冷未春分……宜晴。祭日於东。”
所以从汉代开始正月、七月都是人们祭祀的日子。然而到了唐代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男女之间界限逐渐模糊,七月这个原本属于女性的节日也开始由男性主导并逐渐泛女性化(这似乎和现代反过来了)。唐代以后无论是文学著作还是民间习俗我们都看到了大量关于“鹊桥相会”“牛郎织女”的故事或者场景,并且将七夕定为了一个爱情的节日。
而原本在正月这天进行的祭祀活动却渐渐被遗忘直到宋代才重新被发现。宋朝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关于正月“祭日”的描述:“八月十五中秋,谓之仲秋。九月九日为重阳,谓之重九。其日晴明,则终身康泰;若有云雾,则终有厄滞。每岁此三日,贵宅富人多设酒作宴,以图吉利。至午间,家家出户外,置桌椅于庭院,烧香拜月,各有所期。至晓,女子烧香相唤游街,谓之“走百病”。既饮至醉而归。”
由此可见在宋代的时候人们已经忘记正月祭日的风俗并将日期转移到七月。但这个时候日期虽然是七月但在民间习俗里已经加入了更多具有女性色彩的内容。而这种转变实际上到明朝才算完成,在明代小说中我们就能看到专门描写“七夕”的内容而原先的“正月”则很少提及甚至完全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