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大米怎么做好吃?
2800多年前的周武王伐纣过程中,有一场战役叫做“牧野之战”,在战争爆发前夕,有八国援军来到纣王的军队面前,承诺说:“若天子不帝,吾等皆为天子!” 这句话里的几个关键信息值得深挖一下。 “若天子不帝”的“若”字表示一种假设关系,即如果没有天子的话。 “吾等皆为天子”的“为”字表示一种行为关系,即做天子的。 所以整个句子就是说,没有天子我们也能做天子。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因就在下一句: 大兵压境的情况下,纣王派出了人质向诸侯求和,人质中有纣王的儿子和一个姓武的大臣。
这个大臣就是武王的父亲,他是纣王的叔叔。 周武王见纣王的人质来了以后,非常生气地说了一句:“叔可杀哉!”意思是叔父做了这么大的坏事,就该杀头(该杀)! 这个时候,身为纣王人质的武王父亲开口了:“父有罪,子引赎;母有罪,子引赎。今君有何罪?子何引赎父?” 这句话比较拗口,意思却很明确:你的父亲犯了错,作为儿子我要把他救出去;我的母亲犯了错,作为儿子我也应该把她救出去。现在君王你有什么罪过,你作为儿子要拯救他?!
武王的父亲这里其实是给了一个很好的台阶,周武王如果肯捡起来,大可以收买人心,以父代罪。 但是周武王却偏偏不肯,硬着脖子说: “父罪原身,子无代母之理。”“父犯王刑,子容不赦之条。” 于是,武王的父亲只好自己把自己杀了,用死来证明自己对纣王反叛的决心。
这就是历史上的“箕子明志”。 而这个故事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很深的无奈——那就是父父子子、尊卑有序的文化基因,早早在背后操控了一切。 这种文化基因的操控,让武王的父亲明明知道自己去了诸侯那里会受到礼遇,还能被奉为上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以死明志。 他死后,他的遗体被隆重地葬在了如今的河南省鹤壁市,而这座古城也由此得名“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