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容易地震吗?
在北京生活了近30年,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些感触的 先说结论,北京的地质构造决定了它是一个弱震区。所谓弱震区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的频率低,每次地震的级别不大。但这里要说的是虽然北京的地震活动水平较低,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质环境下,仍然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如公元1596年的“顺天府大震”和本世纪的1976年“唐山地震”都对北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说到地震不得不提的就是位于华北地区的邢台地区,这里是华北地区的地震活跃带之一。1966年至1976年中国河北邢台地区共发生42次中强震,其中两次主震的强度均为里氏6.8级。在时间间隔不到10年的时间里,邢台地区的居民经历了从恐慌到平静再到恐慌的心理变化过程。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地震后舆论一片混乱,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谣言四起。第二次地震时虽然科学界早先做了预测,但仍有不少人信谣传谣,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可以说邢台地震虽然距离北京不远,但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却是致命的。这次地震也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据说华国锋为此多次亲自听取汇报,进行部署。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导致邢台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 河北邢台地区属华北断块东缘,太行山前冲积扇的中部(图1)。该区北部为山西断褶带,南部为南岭弧形断裂系。在距今300—500万年以前,该区北部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火山喷发,形成晋北火山群。大约是在更新世中期,来自蒙古高原的湿润气流开始在此处沉积,形成冲积扇。之后气候逐渐变干,冲积扇渐渐萎缩,并在其西北端形成一断层。
就是在这一断层的下部,形成了著名的邢台矿床。大约在1万年前,随着全新世的开启,古黄河改道北上,在邢台东北约100公里处的黄河南岸堆积了冲积层。而现在的邢台市区就是以此为基础慢慢发展起来的。
邢台地处华北断块的东部,属于断块丘陵地带。整个地形西南高而东北低,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复杂的地质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这里的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