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
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它反映了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准》中规定,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标准为: 体能良好;
心肺功能、肌体能力等基本素质达到一般成年人体能要求;
体型端正,体态良好,身体各部位肌肉发展平衡,无明显形体缺陷;
无慢性疾病和器官功能障碍及严重心理问题。
在生理指标外,还有心理指标和社会适应指标: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具有健康的自我概念;
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具有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感;
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标准》还针对女子大学生的身体特点给予了特别的要求: 体重正常;
胸围适宜,体形匀称;
躯干与四肢协调舒展,姿态端正,无驼背、含胸现象;
呼吸通畅,声音宏亮,语速正常,无口吃;
反应灵活,动作协调,灵敏度高;
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协调等各类身体素质较好,各种运动能力较强。
《标准》为不同性别、年龄的大学生规定了不同的体能达标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其中男子1000米跑、引体向上,女子800米跑、仰卧起坐均为必考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等基本技术也列为必考内容。 由于现代高校体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时代,因此除了设置统一要求的必修课外,《标准》还留有选测项目,供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增加考核难度,提升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