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金贝勒几个冠军?
在NBA至今,一共出现过7位得分王,其中4位是“后卫杀手”,另外3位是“前锋杀手”。今年得分王之争,似乎又走向了对内线球星的偏见。
埃尔金·贝勒是联盟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这位身高2.06米,体重99.8公斤的前锋,1958年被超音速队选中进入NBA。作为2届NBA全场比赛最有价值球员,他14次入选全明星阵容,11次进入赛季最佳阵容,但从未赢得过NBA总冠军。12个赛季中,他8次进入季后赛,但最好成绩不过是第二轮,而且每次都被对手4比0横扫。1976年,在他即将结束职业生涯时,NBA才将他的6号球衣升起悬挂在斯台普斯中心。
贝勒在12个NBA赛季中,只拿到过1次冠军,而且还是建立在对手淘汰掉他之后“偷来的”。这唯一的一次夺冠经历还颇有微词。在1964年的6场总决赛中,对手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拉塞尔因足疾只打了4场比赛。但随后,贝勒所在的湖人却1比3落后。在主场球迷的催逼下,拉塞尔强忍痛苦上场,但只打了不到4分钟就被淘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来自欧洲的顶级球员纷纷投身篮球运动。1949年,“欧洲冠军”安东尼奥·佩尔波索率领阿根廷国家队获得了西班牙瓦伦西亚亚洲及美洲篮球锦标赛冠军。这位身高2.05米的前锋随后前往芝加哥,希望打NBA。但超音速队试训后就拒绝他,称“佩尔波索没有身高,他的运球只有101米”。
身高超过2米的前锋,最熟知的莫过于“天勾”贾巴尔。但如今的大个子球员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锋,中锋甚至整体阵地战的打法都正在逐渐被边缘化。贝勒时代的NBA,中锋阵地战战术是整个球场主攻倾向。
在那样的年代,2米06的贝勒打得分后卫也毫不逊色,他运球娴熟,射术一流,上篮极具威胁,抢篮板和封盖也属上乘。但就是这样一位全能战士,却遭到如此“冷落”!
在1960年尼克斯队的决赛前的报道中,这位身材高大的中锋竟然被形容为“移动缓慢的笨拙家伙”。从表面上看,很难解释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人们认为2.13米的拉塞尔是巨人中的巨人,实际上,“大O”奥斯卡·罗伯特森的身高也有2.06米,与贝勒一样,他在60年代同样没有赢得过冠军。
60年代中后期,曾有过“防守根本无关紧要”这一说法,当时六支队在一场比赛中得分都没有过百。但人们更愿意谈“飞人”,因为贝勒在篮板球、盖帽和投篮方面的数据要比“飞人”更优秀。
另外,在1961年,贝勒在一篇文章中曾嘲讽过“飞人”,称“他飞起来抓篮板球,但当他落下时,却没有抓住篮球”。
在那个时代,大个子必须像后卫一样跑动、运球和跳投,那是一项艰苦的运动。“飞人”曾5次扭伤脚踝;腿拉伤过6次;他的腹部因肌肉拉伤休息了1个月;他的肋骨曾因打球过于疯狂而被打断过;他的胳膊因骨折养伤3个月。而贝勒更是受过10多次伤,1964年总决赛后的第3天,他因左脚骨裂而缺席了第2年的全部比赛。
对大个子的歧视还体现在工资上。1965年,“飞人”的年薪为25000美元,而那一年的贝勒仅拿到1.65万美元,“大O”仅为1.25万。
1963年全明星赛在芝加哥举行,当地媒体对“贝勒”的嘘声比对“飞人”的还要大。当全联盟的球星将“最佳新秀”称号颁发给“大O”时,一位贝勒湖人队的球员在台下高喊:“大O是灰袜子的老板!”这多少有点不公平,因为3次获得这一殊荣的诺姆·杰勒斯曾在82场常规赛中送出了1074次助攻。
“大O”曾11次入选全明星阵容,不过,在1964年克利夫兰的全明星赛中只打了9分钟就因为背部疼痛而不能比赛。那次受伤的背后,是对31号球衣的追恨——正是他作为“飞人”扣坏31号球衣被尼克斯球队官员记住的。
尽管存在这种种种不公平,但依然有很多球星乐于在禁区打球。凯文·杜兰特在2007年选秀时,第一选择是篮圈。而在篮下,他同样是一名大个子。尽管经常被贝勒和杰勒斯这些前辈比下去,但“杜兰特”的潜力却无疑是超越他们的。不过,如果杜兰特选择从“跳球开始”的话,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够得到现在所拥有的技术。
如果杜兰特是在现今的NBA打球,也许他一开始就会被邀请参加“全明星周末”,因为现在的NBA更加重视力量、身体条件和技术。
但是,我们仍将记住1964年全明星赛上的10号“比尔·沙曼”,那个“飞人”最惧怕的对手。虽然像沙曼(1933—1999)这样的组织后卫在那时并不多见。他身高1.88米,在1963—1964赛季成为凯尔特人队的组织核心,随后又辗转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和雄鹿队,两度获得篮板王的称号,并10次入选全明星阵容。他拥有漂亮的控球技术、准确的长距离射击能力以及出色的破挡拆能力。
从技术上说,现在的NBA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精英分子的游戏了。而像埃尔金·贝勒(1934—)这样的超级精英,却只能在板凳上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