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讲究门相吗?
有人说,中国人的吃饭的地方不应该叫做厨房,应该叫做食堂。因为,中国人的吃饭习惯,简直就是一种“战争”。你夹上去的菜,还没落筷,就被别人捞走了;你还没坐下,就吃不上饭了……这种“抢饭大战”,当然只能在食堂才有啦! 事实上,中国的家庭,也是以厨房为中心来布局的,甚至,它的布局更混乱。特别是,中国的厨房,实在不大适合烹饪。
中国厨房之乱:没有门,没有消防
说起中国的厨房,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中国的厨房,只有一个明显特点:乱!乱!乱!关键是中国厨房太乱了,还不易收拾。看看下面的中国厨房实景:
中国厨房的布局,最明显特点是:没有门,也没有消防。看看那些中国厨房,不管大小,从来没有装有门。进出厨房,就只有两道门:一道是进厨房的大门外,另一道就是厨房与房间相通的大门。而这两道门之间,就形成一个完全敞开式的空间。要知道,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炒、煮、炖为主。在这样的烹制条件下,产生的油烟,是永远不会低于其他烹饪形式的。而炒菜产生的油烟,是最容易凝聚在厨房的空气中,并慢慢渗透每个厨房角落,特别是那些没有门的厨房更甚。而中国的厨房又从来不装抽油烟机,就更没有什么消防设备了!
没有门的中国厨房,不仅让油烟四处弥漫,还让臭味、味道也四处飘浮,再加上中国烹饪时喜欢使用大量辛辣调料,这些混合后的味道,又怎么可能不令人“窒息”?然而,往往就在这样令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下,中国家庭主妇却还需要在那里烧上几小时的饭菜!难怪有些国外的烹调大师,在进入中国厨房之后,总是感觉很不舒服,甚至还会生病!更糟糕的是,中国厨房还总是与厕所为邻,在厨房烹饪时所产生的噪音,也不得不让中国的主人不停地出入厨房!
中国式烹饪:油烟重,噪音大
再看看中国人的烹饪方式,和西方绝对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烹饪时,最常用的莫过于炒、炸、煎、煮。这其中,又以炒为主。中国烹饪中的炒,又分生炒和熟炒。生炒,就是把菜洗好切好后,不放油,直接把菜放入锅中“炒”。待到菜的颜色变了,就放上佐料,并把煎炸好的油倒入锅中,再加适量的盐之类的调料,这样炒出来的菜,俗称“油炸茄子”,即菜看起来呈黄色,吃起来爽口一些,不过,这样的油炒菜,过于油腻。
熟炒,就是把菜事先用油煎好,也称作“过油”。这种炒菜方式,基本上是把烹饪当作一道“工艺”,先煎后炒,可以让蔬菜里面的水分更好地蒸发,而油脂的香气也融进菜里,并且,菜也更容易熟。中国菜虽然讲究软硬搭配、荤素搭配,但主要还是以荤菜为主,所以,煎炒时也就有荤有素。而中国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炒菜时,不喜欢用锅铲翻动菜,而是用锅铲在锅里不停顿地划拉着。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容易使烟锅铲和菜刀口混入大量菜汤和油污,不仅影响菜的质量,还容易让这些菜汤和油污滴到灼热的燃油中,这样,就有可能使燃油起火。
中国式厨房:人离开,火就灭
与西方专业化的厨房相比,中国厨房的最大特点就是“杂”“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非专业的“杂”“乱”厨房,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一面。
中国的厨房,有一个怪现象:一到了下班时间,或者人们吃的差不多了,那些炒菜师傅们就会丢下锅里还未炒好的菜,任其烧焦;而人们就餐的餐厅,也会随之将正开着的燃气断掉。中国厨房里,仿佛在上班时段,是一幅如火如荼的场面;而到了休息时段,又是幅冷清凄凉景象,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中国著名的“食堂”。
中国厨房的这种怪现象,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一般中国人在家中吃饭,一餐饭大多是在两小时左右,少于这个时间,就感到饭菜不入味;而超出这个时间,中国人又是受不了那种油腻味。尤其到了晚饭后,中国人就更是受不了那种油腻不适。所以,中国厨房要克服“炒菜难”,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当然,中国人习惯喝喝小酒,吃吃豆制品、烧烤什么的,这就使得中国厨房中,少了那些盛装肉类烹饪应用的烹饪器具。所以,中国人就干脆把烹饪肉类应用的厨具简单地称作“锅”。这样,“炒菜”用“锅”,“煮粥”用“锅”,“炖肉”也还用“锅”,甚至,有些厨房中,还是用“砂锅”煲汤,还是用“铁锅”煮带骨髓的汤头等。看来,中国厨房的问题还真是多。如果要有效解决中国菜的油烟重、噪音大和炒菜难等问题,或许,只能等中国人重新布置自家的厨房时,才有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