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什么难下成语?
骑虎难下,拼音:qí hǔ nán xià,旧指左右为难的困境。也比喻事情做了一半,由于情况变化,难以 继续进行,而又无法中途停止或后退。出自《晋书·温峤传》。
成语典故
晋成帝时,苏峻起兵反叛,京城建康被叛军所控制。晋成帝堂兄、豫州刺史郗鉴,统领本州兵马,进驻到长江北岸的庐江郡,与屯驻在浔阳的太守陶侃互通音问,策划讨伐叛军。
当时,有个被叛军威势吓住的人叫车频,从建康逃出后,跑到浔阳,投奔陶侃。车频向陶侃报告说:“苏峻的党羽已遍布长江上下游,力量十分强大,明公如果贸然进兵,必然要遭全军覆没。依我之见,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派船接郗公到浔阳来,一同商议对策。至于讨伐之事,就不好急着决定!”
陶侃把车频的这番话告诉了郗鉴。郗鉴回答说:“晋朝的存亡,就在此一举。我听说,古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如今眼看社稷倾覆,我们这些手握兵权的重臣,却不思筹划良策,反而一味姑息迁就。这难道是忠臣应该采取的态度吗?骑虎艰险,尚且可以凭借它的脊背而下。但若纵身逃匿于山野之中,那就必然要遭到凶狠的野兽侵害。”接着,郗鉴又当着车频的面,对陶侃说:“车频身为晋室子民,却不思为国家效命,反而屡进谗言,企图转移你的志向。将来必定做苏峻的帮凶!”
陶侃一听,连忙举起木棒要打车频,吓得车频慌忙请求饶命。后来,郗鉴、陶侃联兵进击叛军,终将叛乱平定。
成语“骑虎难下”就由这个典故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