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什么民什么成语?
民不聊生、民不畏死、为民请命、民富国强、民风淳朴、民风彪悍、民脂民膏、移风易俗、政为民立、以民为本
1、移风易俗
mó yǐ jùn shèng
原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现多指破除陈规陋习,建立革命新风。 成语故事《移风易俗》出自《汉书·元帝纪》:“改制度,易服色,作二十九篇,以正君臣,通下情,美风俗,销除肉刑,几于太平。”
2、以民为本
yǐ mín wéi běn
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本,根本。把民众作为社稷之根本。此为战国儒家民本思想的中心观点。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发展这一观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荀子所谓“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哀公》)也是此说的题中之义,强调为民作主,反对主为民作。
3、民富国强
mín fù guó qiáng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史记·礼书》:“故教化之行也,建于至诚,存于至悉。德必进,过必缺。德必进则民满愿而安乐,过必缺则善善而从长。”
4、民不畏死
mín bù wèi sǐ
人民不怕死。《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河上公注:“人君酷虐,暴政侵之,以至贫困,生不异死,故曰不畏死也。”又《淮南子·道应训》:“天下饥而不死,民有死志。”
5、民脂民膏
mín zhī mín gāo
民众的膏血,借指搜刮来的民财。“脂、膏”都是油类,比喻人民的膏血为统治阶级所吮吸,故有剥削人民的意思。《二程遗书》卷三:“朝廷有所兴创,使财力难堪,则有司必至于剥割百姓,伤败大体,乃所以重成祸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