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少什么意思?
五行是一个理论名词,其来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的抽象归纳与总结,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始成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而且这五者之间还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所谓的“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所以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个理论,不仅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算、气象、农业、医学、建筑、占卜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社会文化现象也产生过广泛而久远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形成则在夏、商、周三代。商朝人崇信鬼神,他们观察到“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生活中的关系,认为它们是世界万物之源,并从占卜的需要产生了“五行相胜说”。周朝人“以德配天”,更重人事,他们从五材中概括出事物的五种属性,并将这种看法运用到社会人事当中,形成“五行终局说”。到了战国时期,五行家将五者之间的“相胜”扩充为“相生”和“相胜”,并用“生成数”解释事物的生成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相互矛盾着的运动世界。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尚书》中的《甘誓》、《洪范》、《尧典》等篇有引用,但近年新发现的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中,“五行”一词多次出现,而为同时代的其他文献所无,可见“五行”在儒家和道家以外的学派中可能很流行。《尚书·洪范》是集中阐述五行思想的,该文提到,所谓“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体。五行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墨家、儒家和道家都吸收了五行说,墨家在政治伦理思想方面用五行概括了五种基本美德;儒家在《洪范五行传》中则用五行说明五伦,而荀子则认为,五行是万物之本和自然之正;和儒家把五行和人伦关系相联系不同,道家则将五行与天象相配列,并用以解释人类的生理现象。法家也曾利用过五行说,如商鞅和韩非、李斯对“土”的推崇,就是对中央权力的推崇。
五行思想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它被阴阳家吸收,用以说明五方、五色、五味,五脏相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论。东汉以后,五行盛衰的历史循环论也成为解释和推翻王朝统治的思想工具。东汉以后,五行学说渐趋衰落,至唐代,五行思想在社会上几乎绝迹。但是,由于五行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所以,这一学说仍然在中国医学中有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