睎五行属什么?
这个字,我倒是有点研究,我的名字就是由“睎”二字组成。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字的来源和含义吧! 《说文解字》中说此字“仰瞻也,从目希声。诗曰‘跂予望之’。”段玉裁注:“许谓仰望谓之睎然。诗云:‘跂予望之’,言举足而视;与‘卬’义同。”“卬”是古“昂”的初字,表示昂首、高举的样子。 “徯(xī)”也是仰视的意思,与“睎”通假使用。在《诗经·大雅·大明》中有“徯我后,后来其苏”一句,毛传解释道“徯,待也”;郑笺补充:“徯我后,待我君”;“苏”有苏醒之意,所以“徯我后”可理解为等待我们的君主重新执政。 《楚辞章句卷三〈离骚〉》中记载屈原的话:“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唐犹可师;若屈子兮再穷厄,陟昆仑兮四望,心怫郁而内伤;遂栖志於昆仑之西,须朝云而成彩兮,恃羲和之待晖;天无极兮地苍苍,红颜零落兮玉蛾长,惟楚怀与汉王,时迷道而纵惑。”这里面的“徂西山”中的“徂”就是往、到之意;“晞”本义即日光升起,引申为“日出”或者“太阳出来”的意思。
综上可得,“睎”的意思是登高远望着太阳冉冉升起的景色。 所以这个字最早应该是用来形容屈原所居住的楚国境内位于今湖北西部与河南南部交界处的桐柏山一带的景观——“西望夏汭,北观秋汭,陂湖群立,渊水泱漭”[1]——由于这二水环绕,当地居民常在此处眺望朝阳,故名“西山”。
那么,为什么一个这样富有诗意和内涵的字,最后却变成了我的姓氏呢? 这还要从我太爷爷讲起…… 他出生在清朝末年,家里面虽然不富裕但还算衣食无忧,可是好景不长,在他读中学的时候,爆发了“五四”运动,他所在的学校也被卷入其中,随后便被当局强行解散,因此他也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只能在家里面帮父母做点家务。 时间来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他的父亲终于攒够钱给他娶了媳妇,不久后又有了我爷爷。 可就在这时,家里又发生了变故,太爷爷的父亲因为不堪忍受日本人的压迫而在自家院子里投井自尽。 为了逃避日军的追查,一家人只好带着仅存的几件衣物离开家乡四处漂泊。 因为当时战乱不断,人口贩卖也很盛行,他们这一路走街串巷,见人就问要不要人,就这样走了整整三年才到陕西咸阳的一个小县城落户安家。
到了陕西之后,家人觉得光有姓没名也不好,于是就给每个人取了别名来作为代号,为了方便记忆,每个人的别名都用了同一个偏旁部首,也就是“巾”旁,比如爷爷的名字叫“启明”,就取“冠巾以自别于他人”之义,所以我奶奶的名字就叫“敬贤”,我二爷的名字叫做“修齐”,三爷的名字叫做“治平”……而我太爷爷的名字则由当时正在教私塾的一位老夫子所取,老先生见到我太爷爷眉清目秀且十分聪明,于是便给我太爷爷取名为“德新”——希望他能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
不过,当时的陕西已经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而这位老师也是国民党的忠实拥护者,因此在给太爷爷取名的时候,特意将“曦”中的日字去了点,改成了“晞”。 而这个“晞”刚好与“睎”通用,而且读音一致,只是意义不同罢了。 这个改动看似微不足道,却让太爷爷的命运就此发生改变……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形势急剧变化,国共两党再次开战,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眼见大势已去,太爷爷一家只得收拾细软准备南下逃难。 就在此时,国民党派了一名军官前来劝降,并表示只要同意合作就会给他们提供一张去往广东的船票。 一开始,全家人都没有答应,但是军官一再保证绝对不会为难太爷爷的家人并且还会给予一定的保护,这才让全家勉强答应下来。
没想到军官话虽如此,但在太爷爷拒绝了他提出的条件以后,他立马翻脸不认人,不仅扣押了太爷爷的家产,还下令把太爷爷关进了牢房。 在狱中,太爷爷受尽了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坚信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 终于,解放军攻克西安,官兵奉命打开监狱放出了犯人,太爷爷也在其中。
重获自由后的太爷爷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前往解放后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期间结识了许多共产党人。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政府考虑到太爷爷的年龄较大,便决定让他回乡养老,并帮他落实了退休干部待遇。
1954年秋天,太爷爷回到家乡,向乡亲们讲述了在西安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感想,并在众人的鼓励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把在革命过程中获得的奖章等物件一一分发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此后数十年间,太爷爷一直担任村里的生产队长一职,直到去世前夕还在田间地头忙碌着。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在乡亲们心中,他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 或许这就是他给我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