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是怎么获得?
“十二生肖”来源于中华古代的“十二辰”,亦称“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ǔ)、戌(xū)、亥(hài)。
十二辰最初来源自北斗七星的星象,后来被古人加以运用和总结变成了计算时间的方法——也就是将“一昼夜”“分”成“十二段”,每段对应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刚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那么如何“分”这“一昼夜”呢?人们观察了“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变化”——(因为“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是有“方位”的,它们分别被称为“太阳曜”和“太阴曜”,古代天文学中用“日”“月”与“十二辰”联系起来,每四个“日月”循环一次,为“一周”。 所以,“子时”就是现在23点到1点;“丑时”是1点到3点……以此类推,“午时”就是上午11点到中午1点,而“未时”则是下午1点到3点。
这样,一天的时间就被“划分”成了12个时段,每一个时段都代表了一个不同的“时间范围”。 而“十二辰”之所以能够用来纪年,是因为我国古代以“太岁”纪年,而“太岁”每年都要“东行”一圈,正好和一个“周期”相对应,就可以把特定年份的“开始”和“结束”分别标记在“十二辰”的相应位置,从而形成一个“年月日”的记录体系——“甲子岁”也就是“鼠年”,而“乙丑月”就是“农历十一月”等等。
当然,这种制度在现代科学看来是非常不科学的,由于地球公转以及月球引力等的影响,“太阳曜”“太阴曜”并不是在固定的“方位”上,所以,“十二辰”的“位置变化”也不是固定的,不过,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