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怎么报道中国奶粉?
最近一次采访,记者把矛头指向了国 家 监 管 当 局,称“进口婴童食品的关税高达50%”,并质疑“这种关税是否合理”。在采访中,记者多次使用“高关税”、“歧视性关税”等措辞,在标题中更是直陈“对中国婴童行业征税过高”。 在另一个关于进口汽车的采访中,记者同样将目光对准了国家税务部门,称“对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 实际上,这些商品涉及的关税类型并不相同——前者是卫生和检疫方面的措施,后者属于贸易限制措施。并且,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我国作为成员方有权利采取这两种措施。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报道中,都没有提到食品安全或质量相关的内容。虽然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对内容进行裁剪,但如此明显的避重就轻,还是让人不禁疑惑:是不是外媒在报道中国时,也遵循着“内外有别”的原则呢?
其实,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的报道不仅频出丑闻,而且屡陷套路。 2014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通报,由于在中国生产的婴幼儿营养食品受到沙门氏菌感染,导致多名儿童中毒,FDA正在调查该病毒来源。 同年8月,美国 FDA再次发出警示信息,由于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中发现有害细菌,可能导致美国人食物中毒,呼吁国民不要吃产自中国的黄瓜和芹菜。 除了食物安全问题以外,近年来,还有毒面膜、地沟油火锅、自来水致癌物质等层出不穷的新闻爆出…… 就在今年6月份,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曝出一则涉及中国食品安全的黑幕——大量出口美国的龙虾,被美国人发现身上有农药残留! 为此,BBC还特别采访了位于福建的某大型水产养殖企业,当被问及为何产品会通过检测时,该企业负责人坦然地答道: “我们有些产品是通过正规流程进来的。但是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弄的(指不合格的产品),因为我们知道美国那边检查很严格,他们肯定能检测出来,所以我们就故意放了一点(农药)。”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还要坚持海外采购?就不能好好整顿国内的市场吗?
事实上,早在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明确表态:“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我们既要维护农民和农业经济的利益,也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直到今天,我们的餐桌依然离不开粮食、蔬菜和肉类等农产品。而海外的采买,正是保证这些产品安全的重要一环。因为一旦产业链条完整,从农田到餐桌,只要中间环节不出现问题,食品安全就能得到保障。反之则会带来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