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暄五行属什么?
“诗”字在第一位的读音,《康熙字典》标注的是shī,而《新华字典》标注的却是sì 。这个字的第一声与第四声到底是怎样的呢?我查了《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书中注释这两个读音为古音,并引用了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诗骚词赋古来多”作为用例。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个“诗”字的读音到底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是shī 。理由如下:
1、以形定调。“诗”字形旁为“言”,根据古人“以形定调”的原则,“言”旁的字一般读平声,如“诗”、“辞”等;
2、以义定调。“诗情画意”中“情”“意”都念去声,而像“诗歌、诗句、诗章”中的“诗”却念平声,此处应该以“义定调”,因为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不同;
3、以用定调。“诗词歌赋”中的“诗”经常作为名词用,此时念去声;而在“诗词曲赋”中的“诗”作动词用,一般念平声(例如“写诗”)。 但是,以用定调的适用范围很小且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所以以上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之下——即“诗”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时。但是,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
首先,“诗”作为一个完整的形式标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除了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外还有更为宽泛的用韵范围叫作“通用韵”(或者称为“常用韵”),在这个范围内,许多字可以随意替换而不影响语义的表达。第二,古往今来的语音变化很大,很多字声调的变化已经无法追溯,而且音变条件也十分复杂,并非像前面提到的那样简单。第三,现代普通话里许多字的读音并不是来源于古代发音。
因此个人认为前面的讨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十分可靠。我倾向于认为“诗”的读音应该是shī 。因为“诗”字出现在第一个位置的时候,常常表示的是一种文雅的意思,于是这种用法常常与表示“文雅”之意的“之”联合在一起使用,构成“诗之(之)……者”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由于“诗”字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个介词“之”,因此“诗”字往往失去原本的音节而变成了一个虚字。这一点可以在“唐诗宋词元曲”中得到印证,其中“诗”字皆念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