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企业会重组吗?
作为一个老牌的上市公司,出现亏损是难免的。从2015年上市到现在,除了2016年勉强盈利,其他年份都是巨亏的状态。 造成当前局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先说说外部原因吧!目前房地产所处的阶段就是“行业供给过剩”、“销售规模下降”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17.36万亿元,比上年减少5.78%;截止2019年底,全国待售房屋面积5.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7.9%。可见房价总体处于下行趋势且销售规模下滑。
在此背景下,作为地产企业的营收都受影响,加之融资三道红线监管下,很多高负债的高周转模式的企业都面临资金流紧张的问题,如恒大、华夏幸福等。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小而美的中华企业似乎也没有太多办法,只能依靠出售资产来缓解现金流的压力。
接下来谈谈内部原因。在我看来,中华企业本身并没有太好的经营能力,当然这跟公司小、业务单一有关。作为一个地产企业,它的土地储备和建设开发能力都很弱(跟万科、碧桂园这些没法比),所以它也就很难像其他房企一样通过高周转实现快速盈利。而且中华企业本来应该有的商业运营能力也不强,看看它旗下的购物中心,总是生意清淡,即使是在五方城这种地段一般的地标性项目也是如此。所以从内部来说,它本来就没想着怎么去赚钱,而是如何少赔钱或者不赔钱。
重大资产重组是指上市公司及其控股或者控制的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购买、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资产交易达到规定的比例,导致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收入发生重大变化的资产交易行为。通常在该种资产重组行为实施完成后,上市公司将从事全新的业务内容,原来的投资逻辑已经不再适用。对于实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市场应重新给予估值定价。
“壳资源”成为一些风险公司铤而走险、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退市的救命稻草,炒作“炒地图”“炒炒黄金”一度盛极一时,2012年至2014年,“壳”的平均成交价由10亿元迅速下跌至5亿元。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25日表示,重大重组新规意在抑制投机“炒壳”。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制度借壳上市政策出台,新规强化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监管,依法严格重组上市管理。
上交所相关人士表示,在前期规则制定和市场调研中,已经关注到“类借壳”现象,并通过相关规则予以了明确。例如,2014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明确化了借壳上市概念。2015年上交所《上市公司日常信息披露工作备忘录》中对认定其他控制权变动情形的,提出了参照借壳重组的要求。从实践情况看,2014年以来,上交所处理“类借壳”上市案例仅2例,占比不足0.6%,且均予以了严格监管。借壳上市重组政策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巩固前期遏制“类借壳”上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