秼字五行属什么?
“秼”是生造字,非汉字,不属任何五行 。其本意指“马鬃毛”,《汉书·宣帝纪》“良家子年少好须者”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须者,髯也,亦谓鬓髮之垂者。”又引应劭曰:“鬒发如氂,谓之多鬚。”因此可以推测“芻”的本义是指头颈上的鬃毛。但是现在的词典和大部分网络平台都将此字解作“草名”,误! 《说文·艸部》:“刍,草也。从艸,朱声。”可见,许慎认为“刍”的本义就是草本植物。然而,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艸部》中提出不同意见:“刍之言雌,犹枲之言枲耳……《释诂》‘苴’、《释草》‘刍’皆谓牡茎也。”将“刍”与“枲”“苴”联系起来了,认为它们都是指草木的雄株。清人王筠在《句读》中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看法:“凡艸之名,有似‘芻’字,而实乃‘芑’(指禾本科的植物)者,如‘稂’‘莠’之类皆是……有似‘蒭’字,而实‘茈’(指水草)者,如‘菹’‘蕺’之类皆是。”据此,他将“芻”所代表的植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枳”“桔”“芑”相同的禾本科植物(今多写作“枝”);另一类则是水(水生)草本植物(多作“菹”或“蕺”)。这种分法是正确的,“芻”字所在的《汉语大字典》中也列出了这两个义项。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芻”字的含义了:
1.古书上指马鬃毛。如《汉书·宣帝纪》“马七百馀匹,良家子女五百余人”李奇注:“女年十五以上,三十以下。”又同书《王嘉传附元孝传》:“元孝,汉富平侯世孙,少以良家子选入射宫为士。”
2.特指一种香草。即蘅香,也叫零陵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树多桂,其事桂。”张守节正义:“《广志》云:桂,叶如桃。……又有桂阳,多诸香草。有蘅香,一名零陵香。”
3.特指一种水草根状植物,可食。即莼菜。《战国策·楚策四》:“吾闻楚有善为黄雀炙者。”鲍彪注:“炙,脍也。用醯酱渍之。”裴骃集解引文颖日:“取嫩莼芽,焯暴,作羹,和肉煮熟,美。”